民政賦能:推進社區治理可持續發展
五月的五溪大地,慈善之花初綻新蕊。5月26日,由懷化市民政局主辦、湖南省社會工作協會承辦的“懷化市社區慈善孵化培訓班”正式開班。全市50余名民政系統慈善工作者、慈善組織代表、社區書記齊聚一堂,參加此次培訓。
培訓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,深入貫徹落實"引導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業和社會群體積極參與公益慈善事業"的重要部署,以打造"福地懷化·慈愛盎然"慈善品牌為著力點,通過“理論教學+現場研學+專家賦能”的立體教學模式,為推進懷化市社區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。
法治筑基:在規則藍本里穩筑發展根基
首日課程以“法治筑基”開篇,《慈善法》及配套法規解讀為基層慈善工作者打開法治之門。授課老師張鈞涵從慈善的文明起源切入,通過法理闡釋與實務指引,系統解構慈善募捐、捐贈信托等核心環節的法律邊界,結合典型案例剖析“合規運營與政策激勵的平衡術”。課堂上,“法治化是慈善事業的生命線”“制度設計是效能提升的密碼”等金句頻出,讓學員深刻認識到:只有在法治軌道上運行,慈善事業才能行穩致遠。
這場“法理盛宴”,為社區慈善構建起“有法可依、有章可循、有效能可提升”的治理體系。
破題賦能:在典型范例中尋得解題密鑰
“如何破解社區慈善場地瓶頸?”“企業和愛心人士參與度提升的痛點在哪?”在第二堂答疑課上,授課老師唐黎以鶴城區心街坊社區、會同縣堡子鎮的實踐為樣本,詳解社區慈善基金“四化”建設路徑——從設立流程的規范化設計,到資源整合的專業化策略,再到品牌項目的可持續運營,每個環節都嵌入“五社聯動”的機制創新。
針對基層工作者的急難愁盼問題,授課老師拿出“場地共享機制”“志愿者積分兌換”“慈善信托創新”等實招,讓抽象的慈善理念轉化為“可操作的路線圖”,為全市社區慈善提供了可復制的“懷化范式”。
知行合一:在實地體悟中丈量治理溫度
午后的鶴城區心街坊社區,成為最生動的“實踐課堂”。學員們穿行于”慈善+社工+志愿服務”的創新場景:慈善服務站點里,居民親手制作的公益手工藝品傳遞著鄰里溫情;項目展示墻上,“微心愿認領”“慈善超市運營”等案例記錄著治理變遷。在沉浸式體悟中,學員們觸摸到“慈善力量如何激活社區神經末梢”“公益項目怎樣轉化為民生福祉”的實踐邏輯。
這種“課堂理論-現場實景-互動研討”的三維教學模式,讓抽象的慈善理念轉化為可感知、可參與、可復制的治理經驗。
續航提升:在多維賦能中積蓄發展勢能
第二天,參訓學員來到會同縣堡子鎮,通過實地觀摩"慈善基金運作機制"和"鄉賢資源整合模式"等創新實踐,深入了解基層慈善工作的生動樣本。趁熱打鐵,學員們回到課堂后,湖南省社會工作協會會長廖鴻冰教授以《社區慈善的創新路徑與實踐探索》為題,結合典型案例進行專題授課,為學員提供了理論聯系實際的專業指導。
這種"實地考察+專家解析"的培訓模式,有效促進了學習成果向實踐能力的轉化。
這場為期兩天的行業集訓,既是一次專業能力的“充電蓄能”,更是一次慈善理念的“聚心鑄魂”。懷化市民政局將以此次培訓為支點,構建“黨建引領把方向、法治護航強根基、社會聯動聚合力、項目驅動增效能”的慈善治理新格局。
當慈善基因深度融入基層治理血脈,當公益力量持續滋養民生福祉,這片浸潤著五溪文化的土地上,必將綻放出更加絢爛的慈善之花。
(懷化日報全媒體記者 易君蓉 通訊員 張鈞涵 黃麗)